同流之惡

“It is usual to speak of the Fascist objective as the ‘beehive state‘, which does grave injustice to bees. A world of rabbits ruled by stoats would be nearer the mark. ” ― George OrwellThe Road to Wigan Pier (1937), Ch. 12.

 

貝托魯奇 (Bernardo Bertolucci) 1970年的「同流者」The Conformist這部電影啊…當你查詢各大電影資料平台所看到的劇情簡介,大致上會寫 “一位法西斯黨工,被派去執行一項滅除反法西斯份子的暗殺任務,而那位反法西斯份子,就是殺手以前的大學老師,不料殺手在偽裝與試探的過程中,先愛上了老師的妻子…”,然後IMDB的短介則是確切地描述了我們主人翁Marcello Clerici的角色定位: “A weak-willed Italian man becomes a fascist flunky who goes abroad to arrange the assassination of his old teacher, now a political dissident.” (source:IMDB) 句中的 “flunky” 在中文正好有個十分貼切的對照詞:走狗。

 

到了Rotten Tomatoes,大綱又寫得更詳盡了~  “…The film is a character study of the kind of person who willingly “conforms” to the ideological fashions of his day. In this case, director Bernardo Bertolucci suggests that Marcello’s desire to conform is rooted in his latent homosexuality.” (source:Rotten Tomatoes) 如同RT所說,主角之所以與義大利當年的法西斯暴政同流(合汙),乃源於他無法面對內心潛藏的同性戀傾向。

看完此片後,可以十分確定的是,這不是殺手愛上暗殺對象之妻的膚淺愛情歷險,也不是部單純刻板的性向分析劇,而是恰如其名~ 這部電影給了 “同流者” 一詞精確的定義:一個平凡普通人,如何為了他那虛妄空洞的平凡普通,而逃避自我,並順從時代局勢,變成一隻極權政黨的走狗。

然而,這次的筆記,還是會依照每部電影各自的題材內容,來調整文體與陳述方向(看來已成本網誌的傳統了),所以,這次不談劇情啦! 啊電影就自己看吧! 所以這次要聊什麼?又要幹嘛了……


 

 1. Red Night, Blue Sky

螢幕快照 2015-05-19 下午10.49.26螢幕快照 2015-05-19 下午10.52.03GDBBRD1GDBBBL2

 

開場白:第一、二張圖是同流者的片頭以及第二個場景,三與四則是高達的 “輕蔑” (Le mépris, 1963電影開始後不久的一個橋段。而這還不是本片唯一向輕蔑致敬的地方。

 

然後…

 

 

2. Marx and Coca-Cola or Mussolini Headkick

根據英國衛報08年的貝托魯奇專訪,同流者於法國首映的時候,貝托魯奇非常期待高達的評批指教,但高達的回應卻是…很…很高達 ~

 

“but Godard was my real guru, you understand? I used to think there was cinema before Godard and cinema after – like before and after Christ. So what he thought about the film meant a great deal to me.”

“He doesn’t say anything to me. He just gives me a note and then he leaves. I take the note and there was a Chairman Mao portrait on it and with Jean-Luc’s writing that we know from the handwriting on his films. The note says: ‘You have to fight against individualism and capitalism.’ That was his reaction to my movie. I was so enraged that I crumpled it up and threw it under my feet. I’m so sorry I did that because I would love to have it now, to keep it as a relic.”

Cited from ‘Films are a way to kill my father’, ‘s interview with Bernardo Bertolucci, February 22, 2008.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08/feb/22/1 Retrieved on_May 24, 2015.

 

筆者我是個Pierrot le Fou (1965) 迷,但始終不是高達迷,而11年前看了Pierrot le Fou之後,就此成為終生的…韓波書迷。Pierrot le Fou的地獄之季,Alphaville的波赫士與老大哥,Bande à part的Jack London…高達太擅於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文學小說給「符號化」,並置入至電影之中。11年前才二十出頭的我,還不知什麼叫符號化,什麼叫趨於形式,什麼叫意識型態,什麼又叫政治化…也不知這些符號意象的遊戲一旦玩得太認真,會招致什麼後果…

 

然後,1967年的Weekend開始讓人覺得 “真是夠了!”,那曖昧地諷喻 “The children of Marx and Coca-Cola”的態度已令人覺得麻木。同時,也覺得Hiroshima mon amour 、Robert Bresson的Pickpocket (1959) 、Louis Malles的Le Feu follet (1963,當年這部還是看無字幕版的!)、Agnès Varda的Cléo de 5 à 7 (1965)等等法國新浪潮的其他經典作品,不會玩弄符號意象玩到病態過火的地步,卻更能真摰地刻劃人性,並皆能踏實地展現其敘述表達~ 這些電影才是影響我未來十年思想與生活的佳片。

 

只是,這次看了貝托魯奇的「同流者」之後,筆者心中那塵封已久的「高達式符號化」問題,倒是突然找到了個出口。當年把高達視為guru的貝托魯奇,在1970年拍出來的片子,雖然亦是像高達電影那樣充斥著滿滿的視覺符號,但符號化的程度,符號化的訴求,以致整體的主張、流程與表達,不但一點也不讓人覺得 “真是夠了”,反而還讓人領悟到一些事…很多事。

 

所以…事實上現今看來,個人認為義大利的「同流者」的成就,就是展示給我們看它如何優雅地、輕輕地點醒了當年高達那Marx and Coca-Cola的法式左派大盲點,並以重重一棒擊碎義大利法西斯的華麗空殼~ 一記 “mussolini headkick”。難道令人看了想吐在鞋子上的,不正是那張紙條所言的那番 “振振有詞的空洞”? 不是那番將政治給符號化,又將電影創作給政治化的膚淺與傲慢嗎?

 

送一句高達看得懂的話:

L’éloge le plus éloquent du capitalisme a été faite par son plus grand ennemi. Marx n’est anticapitaliste dans la mesure où le capitalisme est obsolète.Albert Camus – L’Homme révolté,1951, p. 238.

英譯:”The most eloquent eulogy of capitalism was made by its greatest enemy. Marx is only anti-capitalist in so far as capitalism is out of date. ” (來源出處)

 

不過,我好像又發現了什麼…

 

 

 

3. Echoes of  infinity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42.06echo1

 

你們看! 兩張圖像接起來了! 有沒有!? 長廊的場景令人聯想到比利時超現實畫家Paul Delvaux的名作 “Echoes”,以及同一畫家的其他作品。與這種鏡淵的靈活運用相比,高達好像較執著於達達式的視覺語言吧…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43.39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45.30

 

「同流者」是一部諷喻柏拉圖洞穴寓言的作品:Clerici分不清光影之別,分不清真理與虛言,唯能與其同流,迷失自我。百葉窗映入的光影,光影之中的Clerici,呼應下圖中Clerici未婚妻Giulia的洋裝…這裏也是一個符號意象。三人於三個房間,這一幕的影像刻畫甚是精緻。

 

I intend to construct my normality,
but it won’t be easy… Clerici如是說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33.45

 

過了幾年後法西斯政局垮台,Clerici與結婚多年的妻子Giulia又回到之前的那間公寓,又同時佇立於不同的房間之中,這次卻只剩冷冷的藍光照映…非常”Yves Klein”的藍色,特別是那組燈罩…

 

以上鏡頭都還是令我聯想起高達的 “輕蔑” 之中夫妻吵架的場景(下面這張圖):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6.03.30

 

除了長廊、三個房間的鏡頭之外,片中許多場景皆以三人的位置來營造出極為遼闊的空間感。下面這兩張精神療養院的取景,還是很Delvaux啊!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46.58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48.23

 

所以…我就去姑狗了一下,但並沒有發現什麼此片借用Delvaux畫作的考察,倒是在Bernardo Bertolucci: Interviews一書當中(p. 44),讀到說貝托魯奇1968年電影Partner (改編自杜斯妥也夫斯基的The Double )就使用了Delvaux的繪作 “Night Train” (Train du soir,見下圖)來做為道具以及劇情中的一個線索。

 

train-in-evening-1957

Train du soir, Paul Delvaux, 1957

 

 

4. Views of the Blinds, House of Lies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0.07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13.29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42.31

 

大家應該都有發現,片中有很多前後呼應的場景,像是上面三張圖,都是兩個人站在一群人面前,且距離觀眾較近的兩人的動作,跟後面的群眾都有所差異。第一張是Clerici與盲人Italo在盲人的派對中相聚,第二張是Giulia與教授之妻Anna之間玩味曖眛的女女邀舞,有點令人聯想到Last Tango in Paris裏的舞池鬧場片段,第三張則是法西斯垮台當夜,Clerici與Italo一同面向不斷迎向前的革命軍民兵以及市民…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1.14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1.37

 

在盲人派對之中,Clerici明明就顯露出對於Italo的厭惡,但這番厭惡的表現方式,他不讓Italo查見,而盲目的Italo,甚至連自己鞋子穿錯了也不知道…

 

這裏Clerici與Italo有一段挺有意思的對話:

For me, a normal man is  one who turns his head to see a beautiful woman’s bottom. The point is not just to turn your head. There are 5-6 reasons, and he is glad to find people who are like him, his equals. That’s why he likes crowded beaches, football, the bar downtown… At Piazza Venezia.

He likes people similar to himself and does not trust those who are different. That’s why a normal man is  a true brother, a true citizen,

-a true patriot.
-A true Fascist.

You haven’t ever wondered how come we’re friends? Since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s. We are two of a kind…

 

只能說,這種定義的平凡普通,終將慢慢累積成為一點也不普通的危險!

 

片中Giulia與Anna兩位Clerici所愛的女人,出身與性格呈現出鮮明的對比,Giulia是一個乍看高貴,實際上卻是浪蕩輕浮的富家女,雖說如此但她心並不壞,她就簡簡單單地以她那膚淺的方式鍾愛Clerici。而神秘的Anna,在Clerici回憶之中,是一位法西斯官員的性奴,可是再度邂逅之後,Clerici發現她竟成了教授的妻子。不過我們不知性奴那段是真是假,或許Clerici的回憶包括許多幻想出來的情景。Anna知性,獨立,冰冷,深深吸引著Clerici。所以其實在「同流者」之中,性向是沒有絕對傾向與立場的,Clerici曾經受男子所吸引,也曾受女子吸引,兩位Clerici所愛的女子也相互吸引…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2.06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3.33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2.53.48

 

 

只不過,衣冠楚楚的Giulia,率性的Anna,以及教授的那群學者學生… 不知為何,與Clerici及Italo相比的話,這些人還是都有各自的虛偽、空洞,也皆有各自的做作之處……

 

或許是我個人經驗使然,看教授的學生們個個西裝筆挻,成群悠閒走在長廊上,我會覺得…這群人多半也只是些拘泥於形式條理的學者,跟法西斯者一樣沉迷於某種空泛的體制之中,但或許差異在於,這群 “學者” 還不致於以體制與暴權作為 “手段” 來濫殺無辜…真的是這樣嗎? 總之在我看來,片中的學者們,也不過就是另一種構造的…中產階級罷了。

 

 

5. Mimicry of  the Cavemen

螢幕快照 2015-05-19 下午10.53.47螢幕快照 2015-05-19 下午10.54.28

 

你們有發現嗎? Clerici在跟Italo聊女友的事情時,一瞬間的肢體動作跟後面的合唱團一樣耶! 我也是偶然間截到這張圖的! 這個鏡淵手法很有意思哦! Clerici不也是在 “演” 一個一心想早點成家,與妻小過小日子的凡夫俗子嗎? 然而當他後來憶起過去,觀眾才知這番追求平凡的渴望,出自於相當的掙扎、憤怒與自我逃避。

 

不知自我,不知外在現實,盲目地扮演一個幻影般的角色,虛假的興高采烈,就像歌舞表演一樣聲聲動人。此時錄音室中的Clerici,就像是柏拉圖洞穴寓言之中的caveman…

 

錄音室裏另一邊的盲人Italo跟Clerici有說有笑,就像朋友般聊聊生活與家庭的瑣碎事。接下來Italo會進入歌女剛才唱歌的地方,照著點子的手稿,振振有詞地朗誦法西斯文宣,聽眾當然是不知道唸這些宣言的人只是個瞎子。

 

套句Genet的話 “Fascism is theatre”,看來挻諷剌的。然而個人認為,這一段錄音室中發生的事,強烈呼應了後來Clerici與教授之間的對話~

 

Imagine a great dungeon in the shape of a cave. Inside, men who have lived there since childhood, all chained, and forced to face the back of  the cave. Behind them, far away, the light from a fire flickers.

Between the fire and the prisoners, imagine a little wall similar to that little stage on which a  puppeteer shows his puppets.

Now try and imagine some other men passing behind that little wall bearing statues made of wood and stone. The statues are higher than that wall.

You couldn’t have brought me a better gift than these memories. The enchained prisoners of Plato. And how they resemble us.
-And what do they see?
-What do they see?

You who come from ltaly should know from experience. They see only the shadows the fire makes on the back of the cavern that faces them. Shadows. The reflections of things. Like what’s happening to you people now in ltaly.

Say those prisoners were at liberty and could speak out. Mightn’t they call the shadows they see reality, not visions?

Yes. They would mistake for reality, the shadows of reality.

The myth of the great cave…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07.23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08.11

 

充滿強烈諷剌意味的一幕~ 陰暗的書房中,Clerici一邊聽教授述說柏拉圖的洞穴寓言,一邊將手伸長,想要碰觸從窗外射進來的陽光,這時他就像是舉手做出 “希特勒萬歲” 的手勢一樣…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10.27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10.46

 

而當Clerici沉迷於所見的光與背景之際,瞬間門窗大開後,影子漸漸淡逝。

真是看了令人恍然大悟的一幕。

 

話語,條理,形式,體制,模樣,潮流,狂熱… 本是虛幻,本是短暫,也因有黑暗的襯托,它們才得以奪目、綺麗,奈何那綺麗營造出一番無限美好之後,反而更不想趕走黑暗。

虛幻、短暫,也因有盲目,它們才得以恰似真實,而當盲目已經忘卻自己的盲目,無法自拔地沉醉在耀眼的欺偽之中……那便只能等待時代的幻變無常,來斷卻那些虛幻,來剪斷那些繫著傀儡的細繩………

 

乘著這番虛幻短暫而隨波逐流,原來人性如此便能輕易被抹滅掉。同流之惡,實為此義。

 

 

To conform or not to conform, that is  a  question…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20.43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21.01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22.59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24.10

 

本片的高潮即是教授與Anna被謀殺的場景:穿透樹林的光,隨著光的渲染,幾位殺手的人影也一一浮現,呼應之前提過的洞穴寓言。在車中冷眼看著一切發生的Clerici,被怯懦牽制得動彈不得,這是他作為「同流者」最為原形畢露的一幕~ 所謂同流者的殘酷,便是Clerici這種人的無動於衷,便是他的懦弱。不論Anna多麼大聲地廝啞喊叫,Clerici始終無動於衷。

 

後來Anna與殺手們於樹林中追逐狂奔,在這一幕之中,看來攝影機也跟著演員們在跑動,使得觀眾的觀維視角如臨現場,一起跟著Anna與殺手在跑!

 

Clerici分不清光影與真實,對他而言法西斯的紀律與體制,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形式上的光鮮美好,以及做為一個平凡人的渴望,便是他的一切,而別人的寶貴生命,別人的靈魂及思想自由,他自己的自我,他的過去,還有那現實,那他所不願面的真正現實,對他而言毫無意義可言…嗎?

 

看到這幕時,我的感覺是…當年Pasolini大概也是這樣被暗殺的………

 

 

 

 6. Scenes of  Normality, Uncut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36.25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6.31.04

 

墨索里尼垮台,所有法西斯的光鮮瞬間散逝。或許隨波逐流的Clerici一直在等待這一刻,一直在等待能對著Italo大喊Fascist!的一天。垮台的日子,Clerici與Italo遊蕩於外,而竟然,他在羅馬當地的貧民窟內,Clerici看到了當年他所誤傷的男司機,那位不但拐騙還引誘還是小男孩的Clerici的同性戀車伕…啊原來他沒死啊。Clerici歇斯底里地指著他大喊說 “這個人是殺了教授與Anna的謀殺犯!” 並轉身指著Italo向大家說” 這人就是個fascist!”

 

很諷剌的是…不,Clerici,就算你沒有參與那椿暗殺任務,義國政府還是會派其他殺手去執行任務。就是你,Clerici,你坐在車中無動於衷地看著Anna向你救求…你明明有機會扭轉一切的,但你這個同流者,無法面對過往的創傷,就放任自己隨時代的潮流迷失,又隨著時代的潮流醒覺……一切已太遲。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31.01 螢幕快照 2015-05-22 下午3.44.29

 

法西斯政局跨台的日子,Clerici還在家中教他的小兒子如何禱告,諷剌的是先前在電影之中他說過他不信上帝的,而如今似乎為了那普普通通的Family Man生活光景,他也就把宗教連同家庭都按照法西斯那一套來對待了~ 一切只是做個形式,一切只是一場戲。

 

不久後,電影的最後一幕,Clerici坐在貧民窟一隅,轉頭看著一位剛與車伕打情罵俏的同性戀青少年,青少年裸身趴臥在簡陋的床墊上,悠閒地播放唱片來聽… Clerici目不轉睛地看著它,也目不轉睛地看著我們…我們這些觀眾…

 

他轉身所見的,是否依舊是洞穴中那些舞躍的傀儡,或是那些高大的雕像呢?

 

 

 

小結 

 

法西斯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它的光鮮,不是在於它所假造出的不凡形象,而是在於它的各種假造,會令平凡人渴望其不凡,又讓渴望平凡的人屈服於它。真正的惡,便是此番同流之惡。

 

如此的可怕與扭曲,早已充斥於你我所在的整個社會,整個歷史。但是課本裏,電視上,家庭中,朋友間,沒人會去提它,甚至覺得fascism只是個異國的、陌生的標語罷了,甚至當大家追求的都是那空洞盲目的平凡,每天談論著它,每天為它而奮鬥築夢,你我也漸漸忘卻了空洞盲目是為何物。

 

而我曾有的盲點就是…我以為對於文哲學識與藝術創作表現得挻有熱忱的人,便不會去追求那些空洞盲目的平凡,那些物質、享樂、自我沉溺的短暫快活。不,這方面其實他們比其他人更貪婪。

 

盲目的洞穴,躍舞的傀儡,洞中激動的囚役目不轉睛地盯著光影的閃動…以為自己掌握到了真理與正義,以為自己即將策動革命與反抗,到頭來,卻都只是在恍惚之中,誤仿了傀儡故意做給他們學的動作罷了。此即此刻所見的現實,而就算不與其同流,還是無法永佇原處~ 腳下踩著的是時間的激流,打來岸上的是真實的浪花 ,推向我腳盤的是歷史的泥沙…老問題:無所適從的我該何去何從?

 

假使盼不到時代的利刃前來割斷傀儡的繩索,你我便該有所覺悟。

 

「同流者」這部電影我第一次看的時候,承受了一些審美疲勞的不適感,因為很久沒看這種符號滿滿滿的電影了! 甚至有點排斥了! 後來查閱了貝托魯奇與高達之間的軼事之後,才又再嘗試去重看這部電影。

 

而Clerici接下剌殺教授任務,動機方面可能還有另一層更為玩味的意義,以下純粹是我個人見解:身為一位教授,如同哲學家,如同觀世者一般,一派輕鬆地於課堂上說述柏拉圖洞穴寓言。但是,Clerici切身經歷那種身陷洞穴中的痛苦,他可是真真正正被暗黑中的綺麗虛影所迷煞了! 但誰能理解他? 誰能為他解惑? 一堂課嗎? 一篇論文嗎? 那冰冷的書冊嗎? 教授的威嚴嗎? 後來教授離開羅馬,投向法國那理想化的左派思想,而Clerici,還深陷於義大利這洞穴之中,他要的不過是平凡,但洞穴中的平凡卻只有假象。由Clerici來暗殺教授,殺掉那暢談哲理卻無法解開其心結的旁觀者,覺得箇中的象徵意味是成立的。所以真正的問題是…到底什麼(誰)是法西斯?

 

而那些思想家與學者的理論與態度,不也就是另一種假象嗎? 那些高達電影之中的男女情愛,貧窮與浪放的小品故事,不也是另一個打造出來的洞穴嗎? 打倒個人主義! 打倒資本主義! 這些不也只是另一個洞穴中的 “希特勒萬歲” 嗎? 在此,個人覺得貝托魯奇終究還是隱隱表達出了他的一種弒父 (patricidal) 情結,我感覺他在片中暗殺了高達的理念了。

 

不過高達的 “功能” 與影響力,似乎本來就包括這一項了~ 就是「被推翻」! 懂得 “精神弒害” 高達的電影,也算是電影創作人的一種必經歷程吧!

 

學者,哲學家,電影導演… 西裝筆挻,一臉露腮鬍的中年男子,戴著帽子拿著聲筒坐在導演椅上…殺不死也殺不完的父系形象… 唉真是天殺的! 哈哈哈哈~~~ 我們需要的就是patriarchy headkick啊!

 

 

(完)

 

附錄:另一深切的感慨~

或許十年前我寫述這樣的一篇筆記內容,可以完全放得開,完全痛快地寫我想寫的,說我想說的所有事實,所有的真話。但可惜十年前我真的沒懂那麼多,十年前的社會與生活,也不會逼迫我去思考這麼多,甚至十年前對於語言文字的理解十分粗淺,又自以為懂得很多。勇敢寫出真話的感覺是無價的,畢竟拿文字來扭曲、美化所見真相,才是我們所接受的作文訓練之宗旨。但當我發現說真話相當危險的時候,才知自己已經成長許多了。

 

十年後的今日,寫到小結的前兩段時,開始稍稍畏懼了。是否我的言說會馬上被斷章取義,馬上被誤解,馬上被貼上反對某特定黨派族群的標籤。這時我才真切體會到,你我所理解的「言論自由」,其實還是像洞穴中的光影一般,因為言語文字本來就是這般虛幻…同時,也體會到十年前十年後,世界的政局與世道的變遷…的惡化…的演化。

 

倘若為了迴避這些攻擊,而將書寫與思維,巧鑄成一座精密的邏輯迷宮,充滿各種陷阱與死胡同,讓人無法成功截段某句話語或某種意涵,那這樣的話,我自己也會深陷在這個迷宮之中。有人願意打造這樣的迷宮,來保護一些必須被傳承延續的思想,他或她們,也真的都把這些迷宮打造出來了 (可是他們現在人呢? )。而我,一站又一站,總是不斷進進出出這些暫時借給我容身之處的避風港,像在玩跳島戰術一樣,還悟出了一些心得了呢。總之,我想…目前還沒到要自己建造迷宮的時候吧!  

 

所以,我們得先來玩一種純粹的符號遊戲。我們幫文字與意象穿上晚禮服,戴上面具,繫上細繩,讓它們悠閒漫舞,還可以編些台詞讓他們一邊跳舞一邊談笑風聲。我們在舞池之中又造了一個舞池,在虛構之中再加上一層虛構,讓欲以將你我的身軀繫上繩索的傀儡師,拿走我們那些漫舞的玩偶,沒關係的,他不知道那些玩偶不是我們,他甚至不知道,自己又穿錯鞋子了呢! 

 

 

(附錄完)

 

 

圖片來源:影片自行截圖,Google搜圖

http://www.wikiart.org/en/paul-delvaux/train-in-evening-1957

電影資訊:

The Conformist
義文片名:Il conformista;中譯:同流者
dir. Bernardo Bertolucci (1970)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Conformist_(film)
http://www.imdb.com/title/tt0065571/
https://mubi.com/films/the-conformist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the_conformist

參考資料: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08/feb/22/1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2010/oct/20/conformist-bertolucci-arthouse
http://old.bfi.org.uk/sightandsound/feature/49437
http://www.criterionforum.org/forum/viewtopic.php?t=6850
http://orwell.ru/library/articles/As_I_Please/english/efasc
http://en.wikiquote.org/wiki/Fascism
http://www.dvdbeaver.com/film/DVDCompare2/contempt.htm
http://www.filmreference.com/Directors-Be-Bu/Bertolucci-Bernardo.html#ixzz3b37ohdW6

參考書籍:
Bernardo Bertolucci: Interviews , edited by Fabien S. Gerard, T. Jefferson Kline, and Bruce Sklarew, Jackson, Mississippi, 2000. Retrieved 05/24/2015 from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pXjyHVUD-GcC&pg=PA44&lpg=PA44&dq=paul+delvaux+bertolucci&source=bl&ots=OPnPVS90Fk&sig=RjUfukVk63xj_9B694d32QViLak&hl=zh-TW&sa=X&ei=oKBhVfCXGIeO8QX_9YLwAg&ved=0CB4Q6AEwAA#v=onepage&q=paul%20delvaux%20bertolucci&f=false

延伸閱讀:

tantum religio potuit suadere malorum (Ken Russell「群魔」電影筆記)

暴行語法學 the syntax of enormity (伊藤計畫小說「虐殺器官」閱讀筆記)

幻影之餌 ( 羅宏鎮「哭聲」電影筆記)

下人時代 (經典韓影「下女」觀後感)

虛無的無盡山巒 (林權澤「曼陀羅」電影筆記 )

In a Garden of Forking Paths (波赫士的書寫迷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