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原著與電影差很多耶|||
電影看不懂的話,就當做是音樂錄影帶看吧,其實步調與敘述流程沒想像中乾澀(可能已看過小說再看電影就會有差),畫面與鏡頭語言大致上都蠻到位的,整體而言就沒有什麼很過份的疏失啦,但是劇情的陳鋪的話…我想導演可能為了能忠於原著那種”公路電影”式的架構,又想加入相當異於原著的原創內容,因此敘述的掌控上不好處理吧!
本文接下來的陳述內容,就會來簡單做個分析與比較,因此不論是小說的部份或電影的部份,到處都有雷哦! 建議至少電影看完後再來閱讀以下內容。若真的不介意的話,就請點選read more進入雷雷區~
大約一年前,無意中於Tumblr搜到一篇關於Industrial Culture Handbook的回憶隨寫,讓我初步認識到Michel Faber這位科幻小說家,不過那是去年的事了,那時根本不會記得他寫過的小說有哪些。後來今年電影Under The Skin上映,才恍然大悟,原來Under The Skin的原著作者就是當初寫那篇回憶文的Michel Faber!
於是呢,就決定先讀完Under The Skin原著小說,才要看電影的版本。沒想到小說讀完就發現…原著跟電影劇本(至少從簡介看來)有相當、相當明顯的差異,看完電影之後當然更是傻眼,並且在平時訂閱的Feed之中,發現連一些個人十分信賴的影評/部落客,似乎皆認為此片蠻抽象的,亦有劇情交代不清的問題(我也有同感),所以…本文接下來就先來討論一下這部電影與小說之間的差別…
圖上:Under The Skin原文小說的封面,至少我所閱讀的英版是這個封面
影片:Michel Faber討論寫作與Under The Skin
肌膚之下的靈性~ Under The Skin: A Novel
首先,小說中的女主角不是個無名氏,她叫做Isserley,是個來自不明星球的外星人,跟她的同伴一樣披著人皮偽裝為人類,並以獵捕男性人類為職。Isserley的工作範圍就是平時開著一台豐田Corolla在蘇格蘭高地的公路上載便車客,她會根據其經驗與專業判斷力,一邊行駛一邊窺探路上的便車客是否符合獵物的基本條件:身高、 年紀、肌肉是否發達。挑到理想的獵物後,她會熟練地折返回來載人,並在獵物上車之後,她還會與其做一些簡短的寒暄問話,試圖問出對方是否有家庭,是否有人正要等他們回家,或是否是當地的居民,以免獵物失聯之後馬上引來警方的注意。
故事的前三分之一,便有些像電影前半段那樣,細心地介紹Isserley獵捕的過程。Isserley是個改造過的外星人,她為了偽裝成為人類,脊椎骨有調整過,尾巴也切除了,更做了整胸手術,但她整體的外形,身高大約只有五尺多一些些,身形也稍為圓厚一些,因此除了胸部較豐滿以外,身材跟一般女性差異不大。身體改造過,加上覆日開車,因此常得忍受勞累,以及身體難耐的酸痛。
同時,Isserley也是整個工作團隊之中唯一的女性。原本差點被派送到他們星球中最低階的集中營,卻因為其能力出眾,而得以派來地球擔任獵人,就此過著甚為穩定的生活。對Isserley而言,只有每天工作,她才能得到所謂的自由,地球的美麗風景與動物們就是她的避風港,她願意在工作上做些犧牲,來換取居住在地球的機會,而事實上,她也沒有其他的選擇了。Isserley平時只吃最簡單的麵包與抹醬,偶爾會吃員工餐廳的肉類,但基本上跟她的同伴相較之下,她的食量實在是不大。Isserley的前輩為她在工廠附近找到一幢廢棄屋,她就獨自一人居住在那裏,其他的同伴則住在工廠的員工宿舍。
在小說中被Isserley捕獲的便車客,每一位都會在心中打量這位神秘女子。各種不同性個、不同職業與階級的男子,對她各有不同的揣測。因此閱讀此部份的時候,讀者會一下子站在Isserley的觀點,一下子又切到這些便車客的觀點,十分有趣。一開始小說故事中Isserley所捕獲的獵物,就只是被載到工廠解決,Isserley對於獵物的去處並不關心,反正她有維持供貨…就已經夠累了。後來Amlis Vess的到來打亂了他們的工作。Amlis是他們這些外星人所屬的總公司大老闆的兒子,十分俊秀,十分知性,卻相當叛逆。Amlis來訪的時候,因為極度反對他們公司這種殘忍的獵捕行為,便偷偷地”釋放”了四隻獵物。
這時讀者才知道,這些被放出來的獵物,不再是原來的那些便車客,而是已經被”改造”過的”肉料”~ 不但有些臟器已被切除或改造,舌頭與生殖器也都被閹掉了,全身只會不斷製造肥肉,一整個血肉模糊,跑在路上都會掉血水 😯 (這就是電影版看不到的血腥畫面了)。Isserley與她的前輩Esswis首先俐落地追捕了這四隻肉料,後來在Amlis的影響下,她親自走訪工廠中的肉料區,看著各種剛改造、已改造一個月大,或是等著”出貨”的肉料的殘忍慘狀。而這些肉料,就是做為外星人食物補給的一部份。
小說沒有八股的大敘述架構,沒有什麼明顯的發展、高潮與結束的流程,因此發生的事件就這樣一一照著Isserley的經驗而展開,所以讀者很難預測下一步會發生什麼事。同時,讀者也會在閱讀的過程中,漸漸查覺到Isserley的變化。身為讀者,個人覺得書中對於消費、生產、異化的敘述十分諷剌,同時也巧妙地突顯了性別的問題,不論是外星人之間,人與人之間,或外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性別差異(不平等)都是一個相當關鍵的議題。
小說 vs. 電影
她就像是邪典暗黑科幻版的Hanna Schygulla
小說的介紹就先說到這兒,接下來稍微比較一下小說與電影之間的差別。首先,小說中Isserley的獵捕方式,是獨自開著她的車子,在荒涼的A9公路上載一些迷路的人,以及外地來的便車客~ 她算是有地緣,對於地形路線的熟悉度遠勝於她的獵物。反之,電影中的設定,Isserley的角色(無名氏),則是假裝為外客在城裏到處問路。由此為出發點,我們也觀察到,小說故事的地理背景,就是蘇格蘭高地,而像Cromarty Firth海灣與Alness這些Isserley的據點,都已算是蘇格蘭高地的遠端,離格拉斯哥或愛丁堡都還有好一大段距離,所以小說中強調的是蘇格蘭高地的鄉野風光,以及一種北國特有的荒涼感。
反之,電影中的場景有一半在城市,一半在荒野。有些街景一看便知是某大城的Downtown市中心,且正好片中有拍到一群穿著Celtic F.C.球衣的群眾從球場走出來,就知道是格拉斯哥的市區了(筆者大概只有在中村俊輔還在此隊時關心過英超),同時,電影的設定反而比較著重於都市中各種面孔的刻畫,還有當地的新聞時事(e.g. 蘇格蘭的獨立公投),這在原著小說之中可謂完全沒出現過。不過個人還蠻喜歡電影中這些Downtown的寫實街景以及路人的口音,口音這種東西就比較難透過文字敘述來體會了。
電影中出現的一些荒野自然景觀
而Isserley與無名氏的差異,除了身材上不太一樣以外,對於地球的認知,以及對於人類的熟悉度都不太一樣。電影比較強調無名氏在學習的過程,以及她與人類的異化關係,小說中則是強調Isserley已很融入地球,但還是有一些身心理上無法契合之處,基本上Isserley以及Amlis的”人性”,以及對於自然、生命的關懷,是超越人類種族與肉體的。小說中Amlis也曾以沒披人皮的原形展現原貌,同時小說中Isserley的同事很多位,除了Amlis與Esswis以外,還有屠夫、廚師等等,而電影之中很可惜沒有Amlis,倒是有Esswis,可能就是那位摩托車手吧。
無比冷艷的她…
其他各種便車客的角色設定也都不太一樣。電影中出現收留無名氏並與其做愛的男子,這角色或是這種情景在小說中根本不可能發生,就像我們剛才介紹過的,Isserley為了能在地球上生活,不會做出無故脫逃的愚蠢行為,也因為有俊美的同類Amlis,不至於喜歡上地球人。至於強暴犯的話,小說中Isserley確實有載到一位想強暴她,並逼她口交的惡漢,但由於Isserley畢竟是外星人,有其特殊的”力道”,便趁對方不注意時直接插他的雙眼致死了(就與龍共舞的十一姑那招XD),這段也令讀者不禁感慨~ 強暴犯這種人跟”肉類”有什麼不同嗎?
小說與電影最大最大的不同,就是處理獵物的過程。在小說中,這些獵物上車之後,Isserley會與其攀談一陣子,並視路況、時間與獵物的心理狀態來掌握時機。等時機到了,她就會適時彈一下車上的某個機關,放出座椅上的毒針,剌入獵物的臀部,使其昏迷。當獵物醒來時,不但人已在工廠中,而且已經被改造成為肉料~ 心智已喪失,身體機能也已大多”去人化”了。這些肉料還會放在籠牢區之中養一段時間才會再處理成肉品來出貨。由於這些肉料還是活的,而且個個血肉模糊又不斷發出可怕的哀號聲音,這種殘忍感是遠比電影還要可怕,也顯然礙於尺度無法如實搬上大螢幕。
與其強調生產與消費的殘忍,電影的設定所強調的並不是這些。在電影之中獵物被處理的過程十分風格化,亦十分”極簡”:這些獵物會被無名氏帶到一個簡陋的小屋,無名氏會開始脫衣服引誘獵物(小說中的Isserley不必做這種事),獵物便會在這過程中慢慢沉入液體化的黑色地板,並就此全身沉浸在地板下的液體之中,然後血肉瞬間被抽乾,留下人皮,血肉再由輸送帶送向某處。電影便沒有解釋這些血肉的最後去處或用處為何~ 奈何這些血肉/肉料的功用,在原著中原本是十分重要的。所以電影所呈現的殘酷是形態上的,小說是意義上的,電影所欲以營造的神秘感、性感,在小說中可謂是沒有必要的。
這個瞬間榨取血肉的特效真棒 (圖片來源:Tumblr)
圖組:被榨出的血肉的流向,以一種十分極簡的方式呈現,血肉在輸送道上流向遠端赤紅的橫線,這裏還能理解,但接下來大量赤紅與白色的閃動光影,這裏就十分(過度)抽象,稍後螢幕只見一線稍稍浮動的紅線,好像把Barnett Newman的抽象表現派畫作轉過來橫著看一樣,接下來於闇黑中出現光點,闇黑的背景變成紅色,光點變成白色… 老實說這段特效,形態十分具有美感沒錯,但象徵意涵的邏輯性與連貫性有些薄弱,而說它是要強調畫面的動能張力,好像又太”乖”了一點…
此外,小說的結局,個人覺得處理上比電影還有意義多了。Isserley漸漸覺醒,並為所處的工作感到無奈,更為整個生產製造肉品的產業感到作噁。階級懸殊卻與其心靈契合的Amlis註然要離開,默默照顧他的Esswis能做的也只有日覆一日維持工廠的運作;總公司想要找Isserley的替代者,甚至要求Isserley開始獵捕具有生孕能力的女性,可見總公司唯利是圖的殘忍生性,將靠著生化科技繼續猖狂下去。總之一切一切所帶來絕望,已讓平時總是謹守紀律的Isserley漸漸失去活下去的動力。
在一日平凡的獵客過程之中,她遇見了路上一位急著攔車的男子,原來是男子的妻子快要生產了,Isserley便要載他去見太太,這或許是她首次破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很不幸的,在路上他們發生了車禍,男子飛出車外受了重傷,Isserley則卡在駕駛座上動彈不得,一位路過的女子極力設法要將她救出來,但Isserley卻一直叫她女子要先救那位男子。而到了最後,Isserley決定要按下了駕駛座上的一個按鈕,但不是麻醉毒素的按鈕,而是一個奇特的自毀/再生的裝置。按下這個按鈕之後,整台車子,連同她的身體,以及車子週圍範圍內的區域都會一併爆炸,威力大如隕石墜毀的威力,但她身體的殘骸,將與空氣中的氧氣與氮氣融合,飛至宇宙太空之中…
“Her invisible remains would combine, over time, with all the wonders under the sun. When it snowed, she would be part of it, falling softly to earth, rising up again with the snow’s evaporation. When it rained, she would be there in the spectral arch that spanned from firth to ground. She would help to wreathe the fields in mists, and yet would always be transparent to the star…
自行簡譯:她無形的殘骸,將隨時間與太陽以及世界上的各種奇景合而為一。下雪時,她會隨著雪花輕落至土地上,並隨溶雪再度升至天際。下雨時,她也將與虹彩一同由海灣伸延至大地。她將催助那霾靄環覆整片田野,卻不會讓其淹暗遠天星星的光芒…
(摘錄自: Michel Faber. 「Under the Skin。」 iBooks.)
肌膚下的虛無~ Under The Skin: The Film
所以我們分析到這裏,大致發現電影的版本相較之下十分風格化,並且陳述的宗旨多多少少違離了原著。而除了劇情與角色的更動以外,電影似乎也摻入了甚多專屬於電影的元素,如整體彌漫的神秘感,以及開場白、處理獵物的橋段,甚至是電影最終結局的隱喻,多少都是在向Stanley Kubrick的科幻鉅作2001:太空漫遊致敬,只是礙於題材與敘述的處理,不太能(也沒必要)做到太空漫遊那番浩大、深邃的格局。但個人覺得這些風格化+仿似太空漫遊的畫面,好像也不像太空漫遊一樣具有意義上的層次感,就純粹做為一種陳述的手法而已,加上女主角缺乏原著小說中Isserley那番獨特的靈性,因此若有人覺得這部電影趨於形式,我大概也能認同。
電影一開始時的大眼珠
此外,Under The Skin的電影配樂,是由年輕的女性音樂家Mica Levi所譜寫。個人覺得配樂配得很醒耳,而且當第一位獵物上車時,那一段配得很搶,讓人稍微搞不懂明明是懸疑的程度,卻已經暗示出”驚悚”的情緒了,這裏根本沒拍出獵物被送去榨乾啊,這裏應該是先要讓人懷疑”這是怎麼一回事?” 而已,所以,如此反而讓人乍感樂句的基理太依賴旋律性。我會這樣覺得,可能因為是潛意識上多少有與2001: 太空漫遊在做比較(這樣比較好像對Under The Skin不公平),同時主觀上我認為這種神秘感極具的獨立電影,配樂輔助畫面的程度,需更為節制~ 該突顯的地方,以及該躲在背景的部份,其聲效之間的對比,要處理得更細緻一些。不好意思啊~ 每部電影的配樂部份,筆者在讚賞之餘,都一定得指出一些細節上的問題,認識我的人就都會明白為何需如此啦。本片聲音的處理事實上並不複雜,且為人讚許之處便是懂得擅用靜默~ 特別是在一位獵物看著另一位獵物被榨乾那時,那裏的動畫效果以及配樂非常驚艷。
那Under The Skin的導演 Jonathan Glazer,是音樂錄影帶導演出身的,他的作品大家應該都蠻耳熟能詳的,包括Blur的”The Universal” (1995)、Radiohead的”Street Spirit (Fade Out)” (1996),以及十分有名的MV怪作Jamiroquai 的”Virtual Insanity“(1996),然而個人印象最深的,就是 Massive Attack 的”Karmacoma” (1995)這極度抽象反骨又鬼魅的作品。
Final Thoughts
基本上個人覺得小說的後座力是存在的,看完之後會去思考性別、資本主義以及各種不平等的問題,同時,相信讀者們讀完此書之後,都能試著去體會那種對於大自然無條件的愛,以及無法言喻的敬畏。Michel Faber的筆觸十分清澈,語體的運用簡明流暢,文法與用字不至於詭譎艱澀,英文不太好的也能吸收大略的劇情。個人中譯本與原文都有看過,基本上建議能看原文就看原文,如此語態、時態等與情感息息相關的細部描繪,才皆能如實呈現。電影版的話,欣賞的過程不會覺得很沉悶,畢竟性感的Scarlett Johansson將此角色詮釋得十分到位。
然而筆者常會跟友人訴說一種奇特的觀影後現象,就是看完一部”有靈性”的電影之後,會繼續在夢中夢到接下去的情結,或是鏡頭畫面會在夢中延伸、衍生出其他不同的東西,算是一種變相的視覺暫留現象吧。譬如說大衛林區的雙峰系列,剛說到的2001:太空漫遊,朴贊郁的復仇三部曲,NWR的Pusher三部曲,LTV的Europa,Tarkovsky電影,Pasolini電影,Bergman電影,Derek Jarman電影,還有Kenneth Anger的任何一部片子,都會給我這種奇特的經歷;有一次在連續看完幾部Kenneth Anger短片之後,在夢中夢到依他電影的色調與角色人物所拼湊而成的一個”活的”+”立體”的地毯XDD 它會自己長高,自己長出裝飾物品,還會自行變換色調就是了。而Under The Skin這部電影有沒有給我這種感覺呢?無奈答案是否定的,感覺就跟看唯神能恕的感覺差不多而已~ 覺得喜歡,但看完就完了,不會繼續想到或夢到,也不會覺得有必要再看第二次。
對於影像、鏡頭處理,以及對於配樂處理的考究上,我還蠻推這部片的,覺得有意構思獨立電影創作的青年子弟們,還是可以從中習得甚多。
至於科幻小說的話,個人大概會繼續挖J. G. Ballard與Philip K. Dick的經典作品,之後再來讀Faber的近作,看到The Crimson Petal and the White這麼一大本,時空背景又是維多利亞時代…就大概會…會先找得獎的改編迷你影集來看吧!
結論是…小說的陳述有一個完整的”世界觀”,但電影卻比較像是一個狹小的萬花筒。肌膚之下的靈性,與肌膚之下的虛無,個人覺得或許這就是小說與電影的差距吧!
(完)
圖片來源:Google、Tumblr、自行截圖
圖書資料:
Under the Skin: A Novel
Publisher: Harvest Books (July 16, 2001)
ISBN-10: 0156011603
ISBN-13: 978-0156011600
http://www.amazon.com/Under-Skin-Novel-Michel-Faber/dp/0156011603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der_the_Skin_(novel)
肌膚之侵(電影書封版) UNDER THE SKIN
作者: 米歇爾.法柏 原文作者:MICHEL FABER 譯者:李函
出版社:凱特文化 出版日期:2014/07/03
ISBN:9789865882747 叢書系列:愛小說
電影資料:
Under the Skin
Directed by Jonathan Glazer (2013)
http://www.imdb.com/title/tt1441395
http://en.wikipedia.org/wiki/Under_the_Skin_(2013_film
http://www.rottentomatoes.com/m/under_the_skin_2013
延伸閱讀:
暴行語法學 the syntax of enormity ~ 伊藤計畫的「虐殺器官」
Reel by Reel, Beat by Beat ~ 關於BBC紀錄片”Sound of Cinema” (2013) 以及個人最愛電影配樂
電影、功夫、夢 ~ 回憶童年所愛的武俠、功夫、電影
High Rise ~ J. G. Ballard小說”High Rise”讀後短記